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教师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哲学思想研究》读后感
作者:刘宝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一个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时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教师问题的研究日趋丰富,学者们有意识地建构起理论体系,并经历了从内容、视角单一走向多学科、多层面的研究历程,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但以往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判断、应然规范以及技术取向的范畴,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对于教师本质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最近读郭芳博士的新作《教师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试图以哲学本体论为视角,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美国玛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奈尔•诺丁斯(Nel Noddings)与帕克•帕尔默(Parker Palmer)三位教育哲学家关于教师的思想为对象,追问教师的本质这一教师本体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
美国著名学者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曾通过区分“何物存在”与“说何物存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转变为语言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他将一切存在相对化和主观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终极存在的可能性,本体论问题成为概念结构的问题。郭芳博士以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思想作为研究预设的理论基础,指出在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三位教育哲学家关于教师的讨论中都有各自的一个本体论预设,即其教师哲学思想的逻辑原点,不同的本体论预设自然导致其概念结构的差异。格林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是实践,她认为教师是一种实践本体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全面觉醒的意识基础之上,通过不断超越既定状态的行动,通过改变知觉世界的方式,从而获得现实性。诺丁斯关怀伦理中的教师是一种关系性本体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接受性意识基础之上,与每一名学生发生独特的相遇,从而获得学生的回应与承认。对于帕尔默来说,精神性的“真我”是他讨论教师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教师是一种精神性本体存在。这意味着教师应在自身认同与完整性为特征的意识基础之上,通过克服分离,形成联系,追求实现“真我”的存在,这种“真我”是以精神性为内在逻辑联结的内在真理与外部表现相统一的整体。
作者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尝试寻找这三种不同取向的教师本体论之间历史与逻辑的关联,并努力呈现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本体存在思想发展的图谱。20世纪60年代以格林教师实践本体存在思想为代表,80年代以诺丁斯教师关系本体存在为代表,90年代则以帕尔默教师精神本体存在为代表。三者概念发展本身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从实践本体存在,到关系本体存在,再到精神本体存在,体现了人们对教师从外向内逐步加深认识的逻辑线索。这个逻辑线索也体现了现代哲学发展寻求人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基本倾向。
从整体上来说,以三位美国教育哲学家为代表的不同取向的教师本体论关于教师本质的讨论是一个内涵逐步丰富的过程,使人们对作为人的教师本质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然而,三位美国教育哲学家都囿于其时代而强调教师本质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教师本质的其他方面。实质上,作为人的教师,其本质应是实践、关系与精神三者的结合,三个维度互相补充、彼此依赖、不可分割。该著作把教师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实践、关系与精神三者结合的本体存在,可谓教师哲学上的一个理论突破,为我国比较教师教育研究作出了一份难得的贡献。(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26日第10版


作者:时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