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孝悌”,德育教育的起点

孝悌”,德育教育的起点

——《孔子教做人》读书心得

杨华军





书目:《孔子教做人》(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孙汉洲)。

正如作者所言,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论语》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类从容生存的智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生来说,《孔子教做人》一书,既是一份心灵鸡汤又是一本做人的教科书。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孝悌之道”中的一篇《自古忠臣皆孝悌》,作者通过古今事例阐述了孝悌之于爱国的重要性,对当下中小学生开展爱国教育来说有着指导意义。文章开篇指出:“不讲孝悌的人会忠君爱国,那是天方夜谭!”语气强烈,掷地有声。“忠君”的话题姑且不谈,单就爱国来说,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到《中小学生守则》,都把爱国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足以看出国家重视程度。但在实施过程中,抽象的要求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少,正如作者指出的“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落实在行动上,是毫无效果的。”当然,爱国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作者选择亲情教育作为爱国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亲情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感情。它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疾病或健康、无论善恶、无论美丑。亲情不仅仅指父母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也可以有亲情。亲情是相互的,它需要培养,需要呵护,需要传递。培养亲情当然越早越好,从小教育,事半功倍。孝悌就是培养亲情的最好的途径。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立身才是最终目的。据统计,《论语》中共有六章出现“孝”字,综合起来的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秉持恭敬之心,保有和悦之色,行为要和乎义礼,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应合义礼,必须时常缅怀他们,效法他们合义礼的言行。这才算是孝。孔子对什么是孝,如何行孝表述的已经非常具体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父母离世,直到自己生命结束,孝字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还应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同自己孝敬父母一样孝敬长辈,不仅如此,长辈也应关心爱护晚辈,彼此友爱,由此孝悌才能代代相传。

那么,孝道为什么要从亲情开始呢?因为血缘关系产生的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正所谓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子女可以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中最直接地学会感恩,学会孝道。

按理说,孝敬自己的父母如同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现实是父母对子女关爱有加,子女视父母如同路人的现象比比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我们”自身——爱的传递链条永远是向下运行。父母只知道关爱自己的子女,而没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子女从父母哪里继承的没有孝,只有爱——这是一种有缺失的爱。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村庄如此,一个城市如此,整个社会如此,便形成了一种风气,长期循环下去,后果很难想象。无怪作者断言,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去关爱的人,要求他爱别人、爱国家那可真是天方夜谭了。

现在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际和顺、家庭和乐、社会和睦、天下和平,重点在一个“和”字。如何达到“和”?当然离不开一个“人”字,人和方有家和,家和则万事兴。这个道理先贤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说,这就是孝道,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源泉。

如此看来,构建和谐社会,从何抓起?从孝道抓起应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作者:匿名